<超自然(Super Nature)>展览向我们展示的是超自然主义的世界,它用人类和宇宙的解说原理阐释那些用一般认知能力无法说明的实际存在或现象,与自然主义或合理主义形成对立,同时,超自然现象指的是附于外部世界或自然界的“知力”以外的东西,从这样的层面看,超自然所呈现的便是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瞬间出现的许多现象。
尖端媒体艺术将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超自然>展览将金允哲(Yunchul
Kim)、李京(Ligyung)、朴在荣(Jaeyoung Park)、白贞基(Jungki Beak)、赵以洙(Isu Cho)这五位尖端媒体艺术家的现场装置作品连接在一起,艺术家们假定超理性或超现实世界的存在,在美术馆这一特殊的建筑空间内借用机械装备超越我们平常的认知极限,努力呈现超自然的世界,这五位艺术家努力打破认知的界限,在非可视的深度层面将自然性解体,重新打造可视世界与非可视领域重叠的中间地带-新的超自然环境,触觉领域的光、声音、飘渺的宇宙能量、反重力、无法证明的“灵”等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但尖端电子时代技术所表达的是“无法看见的”,即非可视的、不定形的或仅停留瞬间的虚幻存在,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希望大家漫步在这超自然的世界,好好地感受这一切。
《参展艺术家与作品介绍》
金允哲(1970~), <CASCADE (倾洒的粒子瀑布)>, 2014
金允哲是一名美术家,也是一名电子音乐作曲家,目前在柏林和维亚纳居住和从事艺术活动,他的最新作品聚焦于流体力学的潜在艺术性和媒介物质(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 以及电子流体力学方面,他的作品不断在Ars Electronica(奥地利), Transmediale(德国), New York Digital Salon(美国), Electrohype(瑞典), Medialab Madrid(西班牙)等地展出,并在瑞典瓦兰艺术学院、德国巴尔莫勒尔的魏玛包豪斯大学、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等欧洲高校进行过讲学和研讨会,金允哲多次在欧洲艺术舞台获得大奖,最近他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VIDA(VIDA 15.0)获得3等奖,并受邀参加北京举行的“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14”,受到业界广泛关注,目前他还是艺术·科学装置团体“Fluid Skies”的成员, 也是维也纳应用美术大学艺术研究团体“Liquid
Things”的研究员。
金允哲将空间打造成立体形式,将美术馆的空间和有内含意义的空间都想象成装着溶液的烧杯,它装着某些会产生变化的物体,灵活运用人为的努力和物质的材质性排除作品内外那些会产生影响的支配性自然法则,作品中,粒子穿过所有物体后飞向遥远的宇宙,持续不断的环境变化给液状金属物质带来变化,相互缠绕的现象不时地出现,特殊合成的综合物质交叉连接,在两种水溶液之间,水幕荡漾,纳米粒子随着温度的对流而上升,在气压作用下冲破流动的物体之冠并发出爆炸般的声音,自动的机械装置让人体验到物体本身固有的空间和情境。
李京(1969~), <更多光亮>,
2014
李京在伦敦的国立切尔西艺术大学学成后,在首尔、伦敦、东京、纽约等现代美术的据点城市开展着活跃的艺术创作活动,李京的艺术涉及装置、平面、雕塑等领域,对她来说,光亮是贯通创作者艺术发言和意志的核心概念。
她本是从宗教的信念开始光的艺术创作,但从2000年代初期开始, 她开始用声音和触觉、感知来暗示非物质形态的空间,打造了一系列装置作品,之后她关注的领域逐渐变化,不仅涉及外观与存在, 现象与实体存在的关系,也包括人类生活所连接的社会、环境、精神的问题,最近她还受邀为东京Wonder Site和纽约ART OMI 基金会的创作室入驻艺术家,并预计于2014年10月在东京的爱马仕(Maison Hermes)举办个人展。
本次展览中,<更多光亮>表现的是仿佛触摸就会破碎的光亮连续空间,淡淡的烟雾隐约朦胧,萦绕在整个空间内,多台激光喷射机喷出的细长红光将空间分割成相互交叉的水平线和垂直格子,红线分割而成的细薄墙壁似乎像粘膜般可以用手触摸,但它却会转瞬即逝,反射到身上的细长线条就像是穿透肌肤般具有触感,光和烟雾发生反应,每到一定的时间便形成宽阔的通道和巨大的墙、门和幕,但这些作品却瓦解了漫步在上面的我们的时空坐标 ,让我们摆脱视觉的欣赏,动员触觉和知觉去体验,同时,轻柔的声音也萦绕在整个展览室内,增加综合感觉的体验。
朴在荣(1981~), <岛屿装置: 不安的呼吸>, 2014
DownLeit(DownLeit,明显的谎言的缩略)公司代表朴在荣的创作体现的是超自然的存在,或是超越科学的素材,他追踪人们盲目相信的,大众关注的事物,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空间装置,艺术家朴在荣所阐述的故事与日常生活中可见的“魔幻”、“被动的群众”和欲调整他们的人有关,在他的空间装置里,用的是诈骗和古董伪造术中使用的手法,这也让观众更加迷惑,艺术家想通过这样的过程,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大众)相信? ”,并进一步阐释“人为的信任是如何生成的”,他将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欺骗他人的骗子或无赖(trickster),以及网络诈骗团体迷惑大众的方法通过记录资料或直接、间接的体验来展现。虽然他的展览乍一看像是“博物馆”或“动物实验室”,但却是他验证关于大众心理的假说的试验场。
来到宽长通道状的空间内,偶尔会有些茫然的感觉,觉得有些东西虽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却可以感受到,
该作品所安装的空间是人们往来时一定会经过的通道。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观众看不见的某些东西会用陌生的体味和叽叽喳喳的声音,以及触到肌肤的空气流动来证明它们的存在,艺术家用这样的感觉性技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呈现非可视的存在物,创作了实验性的相互作用型作品,该作品可谓是把握观众心理并预测观众行为的一种心理预测游戏,在类似于广场的空间里,这些装置会随着实时向导的路线而移动,虽然它们不经意地走过观众身边,但就好像是看不见的幽灵般,观众们可用触觉感受到它们。
白贞基(1981~), <波状云>, 2014
白贞基以化学或物理学的分析和实验为出发点,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对象的本质,他用各种方式对事物或现象的视觉影像和材料(物质)的本质和关系进行分析、解体后,用第三种方式再生成和呈现,例如将青铜像作为电波接收器或信号发出装置使用,又如对于河与城市的关系,他用河水的PH值打印在石蕊纸上或利用电气的特点,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镀金成具有象征性的物体,将此过程用视觉化方式表现出来,白贞基有许多关于空想的表象的创意,并用感知的方式来将其现实化,他打破我们从不怀疑的固定观念,扭转许多容易一带而过的思维。
波状云指的是形状像水波一样的云朵,它的形状与电波的波动十分相似,于是可以将其比喻成带有雨声和雷声的电波云,该作品通过一种发电设备,将带有'心愿'含义的蜡烛的微量热能,转化成动能和电能,并利用这些能源启动展览空间内安装的简易广播系统,艺术家认为它是唤雨的“催雨剂”,而展览就像是一场求雨的活动,将客人和观众,或是艺术家的朋友邀请到此,进行一场演奏雨声和雷声的现场广播,电波通过中间奖杯装饰的喇叭状发射台转换后传输到周边100米的范围,在这空间内,有发出信号的装置,在地下1层的开放空间-展览庭院还有写着频率值的广播接收装置,展览庭院是最深地下层的电波难以到达的开放空间,这样的极端关系象征了包括美术界在内的现代社会权利结构中频繁出现沟通不足,但即便如此,电波依旧穿过狭窄的通道和厚重的墙,最终艰难到达,这象征着沟通的意志和愿望通过蜡烛的精神能量得以传达。
赵以洙(1970~), <风之精灵>,
2014
赵以洙是一位多才多能的媒体艺术家,他的创作涉及雕塑、影像、电脑音乐作曲、艺术工学等各种领域,并以匠人的态度追求着1人创作,他努力追求作品创作的一贯性和完美,对于这样的态度,他的回答是相信作品由始至终都是由自身一贯的能力和经验牵引向前的,在他的艺术活动初期,即自2000年代开始,他便深入研究声乐作曲和影像技法,通过大型展览展出充满感性和自然性的单频道(single channel)影像装置作品<媒体_城市首尔2002>等,之后他脱离画廊或美术馆等典型的展览空间,用开放的舞台形式进行演出、影像制作等,与各种领域的艺术家们一起进行创作,展开了艺术和技术融合的协同创作活动,因为这些经历,也为了能通览他所涉猎的领域,他固守着1人制作的体系。此后,他努力打造能完全实现自己独特创意的环境,开展着活跃的新媒体创作活动。
此次展出的是结合了展出空间特色的作品,它连接着地下1层到3层的阶梯,并随着观众的移动而变化,楼梯上人们独自慢慢行走,或是许多人快速奔跑,红外线感应器能感应到人们的上上下下,并随之启动16个鹿头状bot(代理人),同时随机演奏美丽的蓝调音阶手铃声,小鹿状的机械动物们是从墙壁中探出头的超自然精灵,在这里,观众们就好像是那些唤醒沉静山寺的风景之声,缓缓地吹拂着的凉风,缓缓的清风吹过狭长的通道,在看到自己带来的光和声音后,观众们才意识到自己正是引起变化的风。
<超自然>展览的3大特征
□ 考虑特定场所的装置作品 (Site-Specific Art Installation)
○ 五大艺术家的作品均反映了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馆第6展览室的空间特点。
○ 艺术装置作品均考虑观众参观时的移动路线,以及与首尔馆第6展览室相连的建筑空间的特色,
在排列和分布上以阶段性的、有机的方式衔接。
□ 综合性认知层面的切入 (Multi-Sences Approaching,
Toposonic)
○ 光子作品以音响装置为主轴,将所有空间的固有特点用声音表现。
○ 从视觉影像的独立存在中脱离,打造需动员听觉、触觉、嗅觉等综合认知的全新艺术体验空间。
○ 排除录像, 影像装置,让观众动员五感体验。
○ 综合了感觉、沟通、体验的过程,引导观众进入神秘的体验和记忆领域。
□ 相互作用的尝试 (Interactive
Practice)
○ 呈现超自然现象的艺术机械装置通过有趣的相互作用引导观众积极地体验。
○ 为充分体现新美术的公共价值(Public Purpose),这些装置作品都为观众们提供了全新的参与和体验机会。